滚动新闻:
 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
 淄博职业教育集团联系方式
 淄博职业教育集团章程(修正案)
 淄博职业教育集团章程
 淄博职业教育集团第二届理事...
 淄博职业教育集团第二届理事...
 山东高密市加强职教平台建设...
 院领导到我院选派“第一书记...
 淄博职业教育集团联系方式
 淄博职业教育集团章程(修正案)

您的位置: 首 页 > 研究交流 > 正文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优质就业路径探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23-07-13 16:09:15 人气:

胡烨丹 王玉龙 江南

2023-06-27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31期。胡烨丹,王玉龙,江南.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优质就业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1):88-92.

作者简介:胡烨丹(1981— ),女,硕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创新创业教 育;王玉龙(1988— ),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江 南(1979—),女,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旅游与文化产业。

摘要: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下,高质量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帮助毕业生实现优质就业。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压力、就业延迟以及就业离职频繁发生等问题,探索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员深度参与的工作机制,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框架下设计、组织和实施系列就业活动,系统推进学生职业精神内化和就业力提升,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助力毕业生优质就业和成人成才。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优质就业

就业质量一直是全球性议题,与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紧密相关,也受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各国对就业质量工作开始进行系列研究,如,美国提出工作生活质量,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欧盟提出工作质量,加拿大开发就业质量指数判断是否优质就业等。2019年,全国“两会”将就业优先政策列入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框架,指出优质就业是促使就业者具有能够满足个人成长需求的、带有职业理想的高水平就业。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毕业生优质就业的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状况、薪资水平、个人职业发展状况等方面。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优质就业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既能获得与劳动相匹配的劳动薪酬,又能因工作得到能力的满足和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优质就业的现实逻辑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迭代更新,对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共有高校毕业生1 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仍在持续,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导致了更为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作为高职院校毕业就业的主要去向,迫于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影响,吸纳就业能力大幅压缩。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积极应对,从根源上提升就业质量,破解就业问题,高质量书写好“就业答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高质量发展对人力资本提出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阶段做出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由“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变为“追求质量和效益”,这不仅是对经济领域的要求,也是对各行各业的规范。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四五”规划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就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2022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要继续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不断增强毕业生优质就业能力,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二)优质就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共同富裕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个体成人成才的教育类型,服务共同富裕的教育载体。2021年6月,中央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赋予浙江重要示范改革任务,《意见》提出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具体举措。2021年7月,为全面落实《意见》要求,浙江省发布《“十四五”时期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针对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出要求并指明方向。2022年2月,浙江省与教育部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浙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备忘录》,旨在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在职业教育领域落地。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通过技能提升促进毕业生优质就业,使职业教育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三)优质就业是职教内涵发展的题中之义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政策也随之演进。从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到2020年教育部召开“弘扬奋进精神 完成收官任务”年度推进会,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为办学方向,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是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等。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提高毕业生就业数量转向提升就业质量,助力毕业生优质就业,实现社会经济和人才共同发展,奋力将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类型教育。

二、高职院校学生优质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再到提质培优,职业教育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也经历了自身不断创新的过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有关统计显示,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但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多,诸如“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就业环境变化、就业延迟等的持续扩大,以及就业后学生离职频繁等都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优质就业的主要问题。

(一)供需失衡长期存在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加快促进产业变革,传统就业率的内涵已难以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究其原因是行业企业需求侧与人才培养供给侧不能相互适应,尽管人才供需两端的学校与企业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很大程度上仍旧是浅层次的合作,学校对企业的需求信息不完全掌握,企业没有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与,合而不融的问题依然突出。当前,劳动力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人才,更需要匹配岗位的理想人才,用人单位对优质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传统的操作工种伴随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而被替代,“机器代人”一定程度上迫使毕业生提高就业技能。

(二)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教育扩招100万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今明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2021年高职院校超额完成扩招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提高劳动力职业能力积累了潜能。随着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步伐放缓而减少,当高职大规模扩招遇上新冠疫情爆发,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境日益加重,特别是高职毕业生主要去向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明显,推进高职毕业生优质就业面临巨大挑战。相关数据显示,2021届的高职毕业生有7.7%选择灵活就业,而选择灵活就业的高职毕业生中,接近1/3属于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作为新型就业模式,为高职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但就业质量不高的情况较为普遍,不少岗位存在薪资收入不高且不稳定;个人职业发展难以规划,不稳定性风险增加,有些所谓“吃青春饭”的岗位,面临到了一定年龄就需要转行换工作;作为新的就业形态也缺少制度政策的保障。

(三)就业延迟持续凸显

在学历对就业影响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在“专升本”和研究生扩招的影响下,专科层次毕业的学生对继续提升学历的意愿不断增强。据麦可思《2022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包括六方面,即受雇工作、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入伍、读本科、未就业。从2017—202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可见,5年间未就业率逐年提高,“待就业”“慢就业”现象越发显现。未就业的毕业生中主要以求职为主,但他们中大部分人存在收到过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而未接受这项工作,主要原因中薪资福利低排第一,个人发展空间不够排第二,其他原因还包括企业制度与文化与个人不符、工作环境不好、工作压力大等,这恰好反映出部分毕业生存在就业观偏差问题。从表1也能看到,近1/5的2021届高职毕业生选择读本科,这一比例5年间上涨13.9%,反映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倾向于通过学历提升和学校层次提升为个体增加就业资本,希望通过“缓就业”提升个体的就业质量。

(四)就业离职频繁发生

就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对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均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尤为彻底,因为这决定了个体获得生活资料的来源及生活的形态,其次是政府,最后才是学校。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统计,随着学生的毕业,在一定程度上学校也便失去了对毕业生就业的帮助和指导,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会对学生的离职率进行监控,但这并不能影响学生频繁的离职。特别是在就业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的当前,就业与离职时间越来越短,高职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2015—201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平均离职率为4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2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性不断增大。而关于“刚入职就离职”“动不动就离职”“工作不开心就离职”的报道常见报端,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今高职毕业生职场就业现象的反映。

三、高职院校学生优质就业的路径选择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促进就业创业是《职业教育法》赋予职业教育的法定职责,做好就业工作,帮助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掌握职业技能获得适合的职业、体面的工作,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办学治校的直接体现。尽管人才培养质量可以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证书获取、就业情况等多方面考察,但最直接的指标还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获得体面的工作岗位、较高的工作报酬以及持续的职业发展是优质就业的重要内涵,如何推动高职毕业生优质就业是学校工作中的重点内容,需要从管理、教学、服务、指导等方面系统设计、扎实推进,助力高职毕业生优质就业并获得持续的职业发展。

(一)形成领导高度重视、全员深度参与、责任

层层压实的就业联动机制学校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毕业学生优质就业作为民生的重要部分系统推进。做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精准发力,以毕业生优质就业为抓手,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潜能。学校领导带队;教务、招生就业、创业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大范围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对接就业市场需求。立足教育链、人才链积极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结构,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引导就业、教学面向就业,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各职能部门深度参与促进就业的具体工作,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合力提升优质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推动高职院校向社会领域延伸,跨越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匹配。在实践中探索集团化办学、共建产业学院、组建订单培养等就业工作机制的升级与创新,联合高职院校所依托的行业或职业教育集团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以合作共赢、科学发展为基础,通过共建工匠养成基地、共育行业英才、共享互聘专业师资及智库和信息咨询、共融品牌文化等积极有效的措施,吸引企业深度参与育人过程。探索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群团组织的协作,充分发挥其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优势和参与制定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教育标准、人才需求预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畅通政、校、企协同育才之路,助推高职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就业。

(二)深化1+X证书制度,提升毕业生就业硬实力

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环节,是帮助学生从学习世界过渡到职业世界的过程,就业质量会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个体综合水平的反映,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过程毕业生的优质就业便无从谈起,毕业生只有具备了契合行业发展需要、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才能获得就业的硬实力。学历证书是毕业生完成学业、获得学历的证明,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毕业生完成学历以外增强就业创业本领的拓展内容,是获得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了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因此,有效实施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需要建立在1+X证书制度上,深化“三教”改革,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创新等深入融合,合理布局证书对应的专业,开发适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学分置换制,有效地促进书证融通,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岗位迁移能力,通过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减缓就业环境带来的压力,增强个体职业发展的潜能。

(三)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毕业生就业软实力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系列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明法理、明德理、明事理、明学理、明情理的教育实践循序渐进滋养浇灌于每一位学生心中。结合各专业毕业生拟就业的职业特点和岗位特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文化教育等课程,同时加大素质教育内容的职教化、本土化和校本化,采用本土化典型人物和故事,引入职业教育及学校师生、校友的典型案例,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校友做报告会,现身说法、朋辈沟通,更多汲取中华文化、时代精神、职业特色和行业特色的养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的发展史、大师成长道路、教师个人经历等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完成对学生的“价值感塑造”;专业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同时通过失败的教训、警示性的问题,反思分析,提高学生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效果,使其成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能力相融合的隐性能力。

(四)推进以“成效+成果”为主题的就业教育举措

发挥多主体深度参与的工作机制,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就业教育举措。学校通过系统设计就业教育载体,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求职技巧,高水平服务毕业生就业。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企业实践让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利用大数据开展岗位与个体分析,实现人职匹配,减少学生因对岗位认识和自我了解不足而导致的频繁离职,助力毕业生优质就业。

1.指明就业方向

学校定期开展以讲座、咨询为主的分类就业指导。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开通以就业指导为主题的直播平台,聚合优秀校友、企业导师、HR互助社群等资源,在线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讲座与咨询辅导;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毕业生开展精准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环境和劳动力市场,对自我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定位,确保个体的职业决策科学有效,进而提升就业能力。

2.排除求职路障

清晰明确的职业定位需要具体的职业行为来支撑。学校通过组织简历制作大赛,指导教师逐一指导修改学生简历,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帮助学生梳理现有的就业资源,对自我进行较为清晰的认识,实现以赛促进求职能力提升的目的。学校通过模拟面试活动还原企业真实面试场景,帮助求职毕业生积累面试经验,直观感受面试环节,增强就业过程中个体的自信心。举办求职礼仪宣讲活动,邀请行业专家讲解求职礼仪知识和规范,帮助毕业生顺利开启用人单位的大门并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3.加强企业实践

在“做中学、学中做”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内在要求。学校组织“职场体验行”系列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工作环境与人才需求,体验职场生活,提升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领航者,应立足学生就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就业服务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有效调解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产业需求侧和人才供给侧的精准对接和双边匹配的良性循环。

4.推进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作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的方式,是毕业生提前优质就业的重要方式。通过订单位培养,实现了行业企业人才招聘过程的前置,在优秀的学生群体选录准员工,提前掌握岗位内容、接受企业文化,毕业即就业、入职即上岗,实现学习世界与职业世界的零过渡,实现就业的高质量。例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联合金融机构成立银领学院,将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银行选录的大二学生组成专门的班级,学生成为准员工,同学成为准同事,接受银行开设的特定课程、前往银行进行岗位实践,学习与工作实现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国福丽.国外劳动领域的质量探讨:就业质量的相关范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1):87.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EB/OL].[2022-09-01].http://www.gov.cn/zhengce/2021-06/10/content_5616833.htm.

[3]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EB/OL].[2022-09-01].https://www.zj.gov.cn/art/2021/7/19/art_1552628_59122844.html?ivk_sa=1024320u.

[4]周建松,陈正江.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4):98-102.

[5]麦可思.2022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本文网址:

联系电话:0533-2348525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新区联通路西首  邮编:255314 
版权所有:淄博职业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