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
2021-12-10
文章来源:《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年第5期
作者简介:张新民,男,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规划就是发展战略的具体呈现,一般包括愿景、目标和重大行动三个主要要素。高水平的规划应具有科学的预见性、高度的适应性、广泛的认同性。高职院校规划编制要坚持学生第一、质量至上、满足需求和创新驱动的原则。"十四五"期间世界经济环境具有较多确定与不确定性,国内环境也将出现一系列新变化,高职教育将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类型教育特色更加明显、校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等。高职院校编制"十四五"规划,应在加强领导的基础上,认真总结调研,设计好工作方案,并努力提高对规划重要性和权威性的认识。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规划;教育质量;高校特色;校企合作;
一、规划的内涵及历史发展
(一)规划的内涵
发展规划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切实把握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经过周密分析,对规划期的发展目标、方向和行动的整体设计,使事业发展在预定轨道上顺利推进,以达到期望的效果与效益。
高校要实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就是发展战略的具体呈现。高校发展规划是对高校未来发展方向和如何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所进行的系统周密的设计,可推进高校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规划包括愿景、目标和重大行动三个主要要素。发展愿景,是未来情景的意向描绘,是对高校长远发展形态的期望,将学校的所有工作聚焦到一个核心焦点上,这就是愿景。愿景具有引导与激励的作用,它引导学校各种行为与活动。发展目标,是高校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结果的预期设想,是对高校在一定时间节点应当实现的发展状态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发展行动,是高校为实现其愿景和目标应当采取的重大行动,也就是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应当开展的主要工作[1]。愿景、目标和行动,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一个发展战略。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行动指向目标,目标源于愿景。也可以说,愿景引领目标,目标决定行动。
(二)规划发展的历史简况
古代中国有很多包含规划意识的论述,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中国古代规划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规划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代。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建设也是有规划的。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与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1729-1796)通信达15年之久,主要商谈文化和教育,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根据狄德罗的教育规划建议进行了教育改革,在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无阶层差别的普通学校体系,对俄罗斯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2]。
同时代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1772年为波兰政府起草了一份波兰政府问题的建议书,其中有关于教育的一章,其主要观点是反对天主教会控制教育,建议由国家制定教育制度,领导、管理公立教育,考核校长和教师的工作。他认为公民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应实施免费教育或尽量降低收费标准,以保障贫苦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权[3]。狄德罗和卢梭提出教育建议之时的18世纪,中国正处清王朝乾隆时代。
现代史上,苏联是教育规划方面的楷模。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明者,苏联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1928)时就单独编制了教育规划,这是苏联的第一个教育规划。苏联从1928-1990年左右,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用规划引导和规范教育发展,成果辉煌卓越。规划之初,苏联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为文盲,但很快就普及了教育,成为科技发展大国,成为第一个将卫星送入太空(1957)的国家[4]。
联合国也是较早重视规划教育的国际组织,不仅定期提出引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理念和方法,且在20世纪60年代就设立了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美国第一任负责教育的助理国务卿库姆斯教授担任了该所所长。
(三)中国高校规划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十余年可视为中国高校发展规划的起步阶段。中国于1955年制定了《高等教育十二年规划(草案)》,在高等教育部的要求下,各高等学校相继制定了第一、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这一时期,各高校的发展规划都属于国家计划管理体制的内容,体现了计划管理和高度集权的特点,这是解放建设初期一种很自然的现象[5]。
1978-2000年可视为中国高校规划自由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互相交集,不断变化的结果是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弱化,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不断强化。因之,用规划来管理高等教育的方法也不再被重视和强调,高校或放弃编制规划或对规划编制与执行采取应付态度,中国高校发展规划陷入自由阶段。
2000年以来,国家层面的规划建设越来越严谨,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规划编制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各高校重新认识到了规划编制与执行对推进发展的重要意义,因之普遍设置了专门的规划机构或有至少专人负责规划工作。高校发展规划步入健康发展阶段。
高职院校发展时间不长,但在学校水平评估、示范校(或重点校、卓越校等)、优质校建设等过程中,都要求有专业和师资等方面的发展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做过“十三五规划”,部分学校还做过“十二五”、“十一五”规划。因此高职院校是具有一定的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的,只是以前的规划执行不太严格,处于应付状态的较多,乃至有些人戏称“规划”就是“鬼话”。
近十多年来,国家特别重视教育发展规划,尤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出台了一系列职教规划或行动计划。除了及时发布的五年一次的教育发展规划外,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10年7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于2011年发布过《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这应该是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设计的,但是该规划没有正式颁布。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年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教育三年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20教育部等九部门又颁布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7]等。说明国家对教育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上述规划的落实推进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二、规划的主要特性及原则
(一)规划应具有的主要特性
一是科学的预见性。教育规划的科学预见性是指对影响规划愿景、目标和重大行动的各要素变化趋势有科学准确的预测。因此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充分和准确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宏观社会背景与发展环境、国家经济走向、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教育的现状与政策的可能变化、以资金为主的资源投入、生源和就业情况、师资配置等。只有对上述情况有比较准确的评估,才能设定正确的目标、愿景和行动路线。
二是高度的适应性。适应性是指规划确定的愿景、目标和重大行动方案是否与未来发展趋势和当前的实际状态相符合。如果规划过于“高大上”,那只是纸上谈兵,好看而已;但如果过于保守,创新动力不足,则容易懈怠,影响发展。在规划的研究和编制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发展目标与当前现状之间的差异,实施问题导向,根据问题提出需要投入的条件与资源,以提高规划目标的达成度。
三是广泛的认同性。认同性是指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愿景和目标等是否得到了规划编制参与者和执行者的高度认可。高校制定的五年规划如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有广泛高度的共识,即使因为领导班子在规划执行过程中换届了,这个五年规划仍会继续执行,而且在执行中即使出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也会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这就是认同性的问题。为此,需要做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如果能将学校职工教师的个人的职业期望与愿景充分地融入到规划之中,使大多数教师的职业期望成为学校发展的一部分,将大大提高规划的执行力,从而提高规划的达成度。
(二)高校规划编制主要原则
一是学生第一的原则。学生是学校构成的最基本和最重要要素,学校的存在是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的;坚持学生第一、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才能办好学校。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认可与满意,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是质量至上的原则。规划编制要始终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坚持质量至上、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主要目标和抓手。
三是满足需求的原则。高职教育必须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既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又要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等方面的服务。
四是创新驱动的原则。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尤其是5G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科技发展变化,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包括理念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创新、现代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等。
三、“十四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从基本现代化推向总体现代化,高职教育也将呈现一系列新的趋势或特点,除了正在推进的“双高”建设计划,最近颁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也是“十四五”建设的目标之一[8]。从目前来看,高职教育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一,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更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劳动与体育教育,爱国主义文化教育也将更受重视。高职教育将继续强调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等。如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将要认真落实,学校教育要进一步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也有了新的认知,其世界观与价值观都有较大变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更大。
第二,类型教育特色更加明显。
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还是作为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存在,但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要求推进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建设,更多的“双高”建设学校将开办本科专业或升格为高职本科为势所必然,包括职业教育师范院校的开设已在计划之中。
第三,学校治理将更加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和学校治理能力的提升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三级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企业等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和监管更加严格,对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将有更高的专业化要求。尤其是专业和课程标准,在执行国家标准和省级标准的前提下,要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标准。信息技术在现代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导致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治理能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于信息化应用程度。
第四,校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
合作内容不仅包括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创业和技术创新,还包括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等多方面。企业将更深度地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将以更新的形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如合作建设产业学院和产教联盟等,企业主导建设职教集团或牵头举办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继续推进等。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适应性,专业教学内容要紧跟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变化。
第五,更加强调服务能力提升。
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将更强调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提供多种多样的社会职业培训,为学习型社会构建做贡献等。
第六,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虽然已于2019年达到51.6%,进入普及化的门限,但是相比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早在2016年,已有23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如美国、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土耳其、西班牙、阿根廷、新西兰等,其中达到90%以上的国家有8个。因此,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将继续提高,加深普及化程度。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调查研究,至2030年,预计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达到60%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提高,高职本科层次教育的开办,优质生源成规模分流,加上高职分类考试的推进,专科层次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将更加激烈:强者更强、弱者更弱[9]。
第七,信息技术的影响更加深刻。
随着“云物大智”、区块链和5G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极大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在现代信息技术催生下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仅会使所有专业都离不开信息化, 而且会不断产生与此相关的新专业。 “互联网+”“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的形态和存在方式也会带来极大影响,高职院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将直接决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各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的投入也将大幅增加。
第八,疫情防控将呈常态化趋势。
在可见的未来,新冠肺炎还将与人类共存。人员构成复杂的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对疫情的防控是一场长期的斗争,绝不敢稍有松懈。此外,疫情不仅增加学校管理难度,也会催生一些新的专业和新的教学模式。
第九,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将持续增加。
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已达到40 049亿元,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占GDP(99.1万亿元)的比重达4.04%。按照中央文件精神,以后还会逐年增加。实际上,4.04%的比例在全世界190个有可比数据的国家(地区)排序,中国还只排在110位;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全球教育开支占GDP比重均值为4.487%,中国还没有达到平均值。显然中国高职教育的投入还处于较低水平,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高职教育投入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第十,更加重视社会综合评价。
最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职业教育评价:重点评价“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要求提升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力度,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
四、“十四五”规划工作方案
第1步,成立一个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下设规划编制办公室,由相关职能部门精干的工作人员组成编制小组,制定一个工作推进方案。
第2步,开展总结与调研。一是对“十三五”规划作认真的总结分析,分析规划的执行完成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要设计一系列表格来归纳“十三五”各方面的成绩,并形成“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二是进行广泛外部调研与咨询。各二级学院调研对应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人才需求情况,形成简单的文字材料;规划职能部门应牵头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宏观态势调研,研读国家、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市的规划政策和要求,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规划的政策要求,以及有关教育的重大行动计划;调研兄弟学校的规划建设情况,特别关注其目标和愿景的设定;调研未来几年生源供给和就业趋势等。三是学校内部调研与动员。这实际就是一个发动群众的过程,也是民主治理的重要内容。要让全体师生员工懂得规划编制的意义,让大家都参与其中,做一份比较详细的规划建设调研表,尽可能将每个人的期望与心愿反映上来。
第3步,确定目标与愿景。工作小组在总结调研基础上,提出“十四五”规划目标和愿景的初步设想,交由学校领导研究确定,并确定与学校总规划配套的若干子规划,落实责任。
第4步,形成文本初稿。工作小组根据学校领导确定的目标和愿景,认真撰写规划文本,总规划与子规划文本可同时撰写,相关职能部门也可先收集资料数据,填写表格,等总规划初稿完成后再完成子规划文本。
第5步,反复修改后审批。规划文本初稿出来后,要由领导和有关专家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提出建议意见,反复修改,最后由学校党委研究定稿后,还要向有关上级部门汇报审批,由学校决定是否要召开职代会。
五、关于规划实施的重点工作
第一,提高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编制一个科学的高质量规划,可大大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规划的失误会造成很大浪费,规划不严格执行或者折腾也是一种浪费。因此,以前瞻性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深入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出高质量的科学规划对学校发展尤为重要。
第二,提高对规划权威性的认识。
要认真梳理规划编制依据,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各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年)》,还要关注国家、省“十四五”时期教育和相关产业等方面的改革发展规划等。经审批公布的规划应该认真实施,每年的年度计划应与发展规划衔接。随着高校治理现代化,审计、纪检和督导部门都要关注规划的实施情况,以提高治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第三,建立实施评估调控机制。
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定期对规划实施过程、进度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对规划的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各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和监测评估结果,按程序对规划作适当调整,以完善规划目标和任务,提高其时效性。
第四,做好规划相关衔接工作。
首先是要做好“十四五”规划与“双高”建设任务的衔接,确保在规划实施中高水平完成“双高”建设任务。其次是要做好学校总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各专项规划和学校总规划一起构成学校“十四五”规划,总规划是统领各专项规划的纲,专项规划是总规划在某一方面的具体化。总规划和各子规划按年度进行分解,并做出经费预算。
六、对子规划的建议
在编制“十四五”总规划时,各校还会设计若干子规划。子规划主要是对总规划内容的细化和具体化,应与总规划保持高度一致。子规划数量不宜过多,各学校情况不同,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综合评估后斟酌确定。一般情况下,如能将下列子规划做好,基本能包括总规划的需要细化的方方面面包括:(1)党的建设和学校治理规划;(2)专业(群)建设规划,包括专业、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总规模以及各专业规模,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等;(3)队伍建设规划,一是对应学校专业建设要求,确定各专业的师资规模、结构,提高队伍举措,二是管理人员建设规划;(4)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规划;(5)校园文化建设规划;(6)信息化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试论“十四五”教育规划的基本方位和主要思路[J].张力.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4)
[2]以高质量发展规划引领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J].李宜江.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3)
[3]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期和问题反思[J].张新民.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0(01)
[4]我国高校发展规划的变革历程、意义及挑战[J].陈廷柱,齐明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1)
[5]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别敦荣. 现代教育管理. 2015(05)
[6]教育规划的回顾与展望──《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经验与实践》一书评介[J].王晓辉. 比较教育研究. 1995(01)
[7]卢梭传[M].商务印书馆, (比)雷蒙·特鲁松(RaymondTrousson)著, 1998